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,全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,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、农膜回收率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预计分别超过88%、80%和76%,分别比上年提高0.4个、1个和1个百分点。
近年来,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。化肥零增长行动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。针对化肥减量相关话题,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金书秦。
据介绍,我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,降幅达到12.8%;施肥强度从369.9千克/公顷下降到313.5千克/公顷。相比“十二五”时期,“十三五”累计减少化肥用量1322万吨,有效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恶化的趋势。2021年,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,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,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。同时,加强科学施肥技术指导,明确不同地区、不同作物、不同产量目标下主要农作物氮肥推荐施用量,助力施肥精准化。
“尽管如此,部分公众仍对化肥减量有一些疑虑,觉得减量数据与效果感知还有差异。”金书秦表示,产生差异的原因总体有两方面。一方面,国家的化肥农药减量目标是全局的,但在基层可能以层层加码方式落实,中央环保督察也多次指出部分地方化肥减量数据失实的问题。另一方面,“减肥”的主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但从全国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来说,小农户占98%,规模户只占2%。98%的小农户只耕种了70%的土地,其中又有相当部分委托社会化服务组织施肥打药。换句话说,小农户数量占比很大,但其实际施肥用药的占比并没有那么大。
“以上两方面可以反映化肥减量工作数据不准、覆盖度不够的问题,但不足以否定化肥总量减少的客观事实。”金书秦说,近年来采取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、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、扩大测土配方覆盖范围等一系列措施,客观上会带来化肥减量效果。2020年,我国水稻、玉米、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分别为40.2%和40.6%,较2013年提高7.2个和5.6个百分点,吸收效率提高了,投入的自然就少了。